股市是受资本,利益驱动的,大A股的尿性相信大多数股民都有切身体会,指数在三千点左右晃荡了好多年,涨不上去,下跌也跌不了太多,如此循环往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论购买力的话,我们是第一名实至名归,但资本市场上的表现不匹配这一殊荣。
A股的问询制度由来已久,对个股短时间涨幅过大的行为给予适当的关注以及发问询函,这些都是常规操作,在上市公司没有明显利好的情况之下,一只股票的上涨显然不符合它的预期,所以监管层发问询函也就自然而然了。
但作为一只下跌中的个股,同样没有明显的利空因素,为什么监管层却很少关注呢?主要还是我们的制度不够完善,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监管制度,也没有一个统一监管标准。所以在个股下跌的时候,我们总是在寻找其中下跌的原因,也许是受大盘下跌的影响,又或者受到外围市场的压力。
其实很多时候,监管层的一些决策都明显带有控制意味的,按照他们的思路进行调整是最符合心里的一种体现,如果一但违背这个原则,那吗就是一种挑衅,不治治你怎么能够体现他们的存在呢,很多话不能说得过于直白,过审很难通过,就举几个例子吧!
创业板注册制出来后,其主要思路还是引导资本的流向,流入到那些真正需要融资的上市企业,但事与愿违,注册制发布后的表现未能按照管理层的意图走,其主要原因还是没有健全的制度,在发布之前我就说过,如果没有相应的对冲机制的话,将会是一地鸡毛,我不相信管理层不会想不到这些问题,是有意还是无意忽略都不是我们能够讨论的,但事实就是如此。
20厘米的玩法在没有风险对冲的情况下,有这么大的利益驱动,谁还愿意去玩5厘米,10厘米长度的呢?如果在发布注册制的同时发布一些相关的对冲机制,那吗谁还有这样的勇气冒险打板,炒作,比如实行T 0交易,只要实行T 0,游资也好,机构也罢,谁还有胆子这么毫无顾忌的爆炒垃圾股,低价股。
后来的发展如我所料,新华网的一篇文章直接就把它打入凡尘,或者说打入地狱,这样的骚操作也只有他们能这么干了,是借他人之手来缓解自己的决策失误,堵悠悠众口还是其他,大家自己去细品。反之我们看看新华网的股价,市盈率1500多倍,盈利能力那是惨不忍睹,连自己家的股票都可以例如到垃圾行列了,还有这么大的勇气去评价其他人,这也是奇葩之处了,当新华网的股价一路瀑布的时候,相信所有被埋在创业板的朋友都会拍手叫好。
市场还很脆弱,我们需要小心呵护,池塘也还很小,大水漫灌是有风险的,一味的求大,求强只能适得其反,有进有出才不会堤毁人亡,只进不出的后果现在不正在显现吗。
前有中芯国际上市融资500多亿美元,市场都用了一个多礼拜才消化完,现在又有蚂蚁集团300多亿美元的融资,后续还有金龙鱼,这些巨无霸对市场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个人认为,对于现在短缺的行业,补全我们国家短板的企业可以给予更多资助,给予方便快捷的上市融资,这是完全可以的,那吗对于那些不是那么重要的企业就先暂停上市,先把我们的市场呵护好,等成长后在上市也不迟,负重前行走不远,也做不强。
原创不容易,看官老爷们点个关注在走吧!
股票异常波动上涨就发问询函,股票下跌就不发问询函,这个事太频繁了,个人觉得不对。
股票上涨就发问询函,这样就明确的误导,或者说暗示股票不能涨!更有甚者股票涨一个涨停板,就发“问询函”,那股票就不能涨吗?而股票几个跌停,甚至十几个跌停,使得该股的交易停滞,处于实际非流动状态,没了流动性,这问题很严重,却不发问询函。这就变相的鼓励股票的下跌。
管理思路一直都是“风险是涨出来的”,股票上涨就会带来风险,价格高了,股票就会处在高位,万一股票下跌就会有大部分人亏损。股票下跌,股价往下走,是在往安全地带行进,是该股实际情况的体现,是价值回归。股票上涨容易使人疯狂,失去理智。股票下跌会使人更加冷静,更加小心。股票上涨容易培养股市的投机赌博心态,而股票的下跌就能够让人更清晰地认识到股市的风险。股市上涨,让人尝到了甜头,然后跌下来,让人吃到苦头,反差太大,会产生更大的意见和不稳定因素。股票下跌,反正是也没有尝过甜头的,只是在一个方向上面吃苦,反差不大,最多只是抱怨而已,适合稳定市场情绪。股市上涨能给股民带来财富,赚钱的人多了,也就不想干实事了。而且赚钱的人往往会抽取一部分资金离开市场,对下一步的融资扩容相当不利。而亏损后资金一般都会安静的呆在股市里,而且会老老实实去干实事来弥补股市中的亏损。
作为股民入市,就是为了股市的增长而去实现财富的增长,A股长期萎靡不振,人心思涨。问询函作为一种管理手段,要慎用,对市场干扰过大的行政手段能不用最好不用,让市场去调节。如果成了误导人们股市只能跌不能涨的思路,会影响人们参与股市的热情,不利于股市的长久发展。尊重市场,顺应市场,才能赢得股民之心。
这个问题问得好,属于高质量问题,给今日头条点个赞。
股市上涨问询,下跌不问询,给人一种霸道的温柔,结合股评人士的言论:上涨意味着风险积累,下跌意味着风险释放。股票一上涨,还没涨个几天,好像股民碰到的都是好心人似的。一方问询,一方提示风险,把两者相结合,问询者给上涨几天的股票开上一枪,股评人士很快上来给中枪的股民包扎伤口,好像两者尽了道义上的责任——看看,现在让你中枪疗伤,总比山顶站岗强吧!反正提醒到了。这是什么逻辑?!在日臻完善、法制健全的股市,看那只股票上涨就问询一下,或许是草莽英雄再现,中国股市已有三十年历史,股市涨与跌,股民赔与赚,遵循市场规律,买卖双方自有研判,通过问询来调控上涨的股价,是原始的伪科学的手段。
那么,股票下跌了怎么不问询一下呢?是否问询一下:根据你公司报表来看,现金流充足,营业收入增长,利润同步增长,市盈率不高,目前股价下跌,和公司的正常经营是否匹配?
所以,上涨问询,下跌不问询,属于半拉子工程,犹如烂尾楼一般。股民需要的是对整个市场的负责,而不是问询者对自己的负责。
如果股市的游戏规则制定的很完善,只要大家按照规则炒股,那需要什么时不时的问询函,特停之类的人为干预。不要张口闭口说中国股市年轻 不成熟,几十年了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只能说明管理者水平太低,要么就说手太长,骨子里就看不得股市涨,扭曲的心态。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种心态管理股市,真的感觉投资者还是乘早离开为上策。
我们A股的投资者大部分都是不成熟的,喜欢追涨杀跌,这是A股一赚二平七亏损之源。管理层是在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不要追高,也在警示做盘者要注意吃相。成熟的投资者都知道股票的风险是涨出来的,而机会总是跌出来的,因此管理层对于上市公司的问询,投资者不要过多的从负面上去解读。
城市农民答,在股市里的宣传语是,股市有风险,责任自负!因此保护投资者利益就成了白话!
因为庙堂之上患涨不患跌
证监会向上市公司发出的问询函,其目的往往是希望上市公司就问询的相关问题作出答复,问询函通常是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或者股票在交易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规的情况或者现象,这时候监管部门就会发出问询,给相关公司一种警告作用,要求上市公司补充相关信息,核实相关问题并履行信息披报义务。
所以股票股价涨跌停偏离值达到一定时,证监会就会发出问询函,问询本意应该是防止上市企业利用并购重组等消息引发股价非正常波动,以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防止投资资金受到损失,也许有人会这么认为,只有涨停时才发问寻。跌停时没发过问询函,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股票在没有消息面的重大变化时,发生暴涨暴跌时是需要问询的,而问询的目的是指导上市公司自查是否有信息披露的违规行为,是否有隐避性和人为炒作的违规行为,以防有大的风险出现,给投资带来资产损失。所以对上市公司的暴跌和暴涨都要发出问询。
股市本身有自己的市场运行机制,监管部门一般也很少干涉正常股价涨跌波动的,只需要做好依法监控、依法查办违规违法行位,所以说要股票暴涨就发问询函,股票暴跌就不发问询函,也许这问题有,那我觉得应该是少数吧!
这种情况监管部门的思路可能是在想“风险都是涨出来的”股票暴涨价格高了,万一股票下跌就会有大部分人亏损。控制一下主力的节奏,减少投资者的损失,其实对市场干扰过大的行政手段也是不可取的,只要不是恶意的炒作,可以让股市自己运作下去吧,遇到的小问题,让市场自己去调节吧。只有尊重市场,顺应市场,股市才能得到更健康的发展。
它的做法是告诉你个信号,不能赚,亏是常态化,不然怎么解读呢???
下跌应该问询,查实恶意卖空抛单,买入成本与抛售价格,是否是恶意打压股价,限制其半年内不准买回股票,否则就是恶意打压股价罪名成立。